头条越冷越热情呼伦贝尔多彩民族风情期
2月7号上午,结束在乌兰察布市的调研行,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飞行,抵达呼伦贝尔。
早春二月,北国边疆,万里雪飘,寒冷沁人。越冷越热情,夜幕下的海拉尔区,华灯闪烁,冰雕晶莹。李纪恒走进天骄民族民俗文化园,带大家体验四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带大家开启一段奇妙的冰雪之旅。
中国冷极、唯一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生活于内蒙古根河市境内。
驯鹿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象征也是他们的朋友,千百年来使鹿鄂温克人迁徙游猎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是大山和林海真正的主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以及桦皮文化、兽皮文化和萨满教文化把北极文化延伸到了中国。
一边是世界冷极,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巨型火锅,一冷一热间,人生百味儿细细品味。
勇敢的鄂伦春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这首歌曲,你是否了解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是指“住在山岭上的人”自称。使用鄂伦春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蒙古语。鄂伦春族全国约有人,其中鄂伦春自治旗内有鄂伦春族人。
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鄂伦春族的节庆及风俗
鄂伦春族的主要民族节日是篝火节,每年6月18日举行。鄂伦春族的民族舞蹈是“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的民族体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外,还有拽棍、跳绳、投石、打球、跳高、扛人等。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拜火神。鄂伦春族的传统住房叫“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民俗“撮罗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多彩的鄂温克
佩戴“太阳花”,系上多彩围巾,你的世界也许从此斑斓绚丽。这是一个多彩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的自称。在全国人口3万人。在呼伦贝尔境内现有2万余人。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牧区使用蒙古文,林区和农区使用汉文。
鄂温克的三个支系——通古斯、雅库特和索伦,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徙和居住分散,依据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鄂温克族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通古斯、雅库特和索伦。
一般理解为“通古斯”指现今仍在陈巴尔虎旗草原上游牧的鄂温克族;“雅库特”指仍在位于根河市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鄂温克族人;“索伦”指在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以及黑龙江西部从事畜牧业及半农半渔半猎为生为鄂温克族。但他们都属鄂温克族人。
鄂温克族的主要节庆及风俗
鄂温克族的主要民族节日有瑟宾节、米阔鲁节。每年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每年5月22日举行米阔鲁节。
鄂温克族的民族舞蹈是“斡日切”舞。鄂温克族的民族体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外,还有抢枢、射布龙、叠罗汉、夺宝、抢银碗、阿米日汗车等。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崇拜大自然。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神奇的达斡尔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使用达斡尔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蒙古文。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古代契丹人有着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比较多元,从亘古狩猎、游牧迁徙、逐水渔猎到农耕文明,及至游走经商,勤劳善良、崇尚教育、忠诚骁勇。达斡尔族到现在全国约有13万人。其中,在呼伦贝尔达斡尔族不足7万人。
达斡尔族的节庆及风俗
达斡尔族的主要民族节日是“霍乌都日”抹黑节、昆米勒节、斡包节和鲁日格勒节、曲棍球节。
每年正月十六的“黑灰日”,达斡尔人都传承此节日习俗;每年5月中旬举行昆米勒节;每年6月中下旬举行斡包节;每年冬季举行冰钓节;每年8月份举行鲁日格勒节,这也是旗庆活动项目。达斡尔族的民族舞蹈是“鲁日格勒”民间舞。达斡尔族的民族体育活动有赛马、摔跤、曲棍球、板棍和颈力、围鹿棋、罩鱼比赛等。
达斡尔族人多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神、畜神、北斗七星神、祖神等。达斡尔族民居独具特色,是坐北朝南的“介”字形草房,冬暖夏凉。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木质雕刻门精致美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用红柳条编织、带着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左衽服饰,达斡尔族崇尚左,衣襟左掩,称为“左衽”。左衽是达斡尔族从其先祖契丹时代保留下来的服饰习惯。达斡尔族的左衽服饰特征是源于生活、适应生活而形成的。
俄乡风情
面包的麦香,啤酒的清香,手风琴的欢快,就在那片白桦林,我们把青春留在了昨天。这是俄式风情的独特魅力。中国境内共有俄罗斯族人约1.5万,其中在呼伦贝尔境内就有四千多人。
呼伦贝尔的俄罗斯族由不同时期进入到呼伦贝尔的三部分组成:一是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采金、垦荒、放牧的俄罗斯人;二是十九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时期涌入的参与铁路建设并汉蒙等民族通婚的俄罗斯人;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躲避战争、政治流亡进入呼伦贝尔的俄罗斯人。新中国成立后被确认为中国少数民族——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节庆及风俗
俄罗斯族的主要民族节日是“巴斯克节”,又叫“复活节”。没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间,为期一周。俄罗斯族舞蹈主要有俄罗斯的集体舞、天鹅湖舞、踢踏舞、马车舞等,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人的饮食,在许多方面保留着早期在俄国生活的传统习俗,同时又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有俄式热菜、肉、鸡蛋、红菜汤等。俄罗斯族的传统住房称为“木刻楞”。套娃是俄罗斯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
森林的记忆——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工队
60年来,根河从一片茫茫林海变成冉冉升起的生态文明北疆绿色城市,60年来,为了追求绿色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怀着满腔热血,浇筑了一条清晰而浑厚的历史轨迹。
这片承载了林业儿女梦想的森林之城,经历了60年风风雨雨的蹉跎与磨难,谱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壮美诗篇。驰目神州,根河开发建设的历程如此壮阔。
翻阅史册,根河森林文化的积淀如此厚重。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一个个画面背后的传奇故事,一段段历史记录后面的精彩瞬间,在这里栩栩如生展现开来。
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仪式在根河乌力库玛林场工队举行,在此可以真切的感受从“砍树”到“看树”的华丽转身。“顺山倒”的号子声渐行渐远,绿色文明的凯歌已经唱响!
柳芭家族油画展
柳芭家族油画展,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措民暨驯鹿养殖者的美术作品。
巴拉杰伊、柳芭、维佳、瑶娜的画作表达了一家三代对山林、对驯鹿、对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使鹿鄂温克人敬畏自然,灵魂与自然合一,生志智慧与天地共存的朴素人文意识。
82件作品以森林和驯鹿为题材,以画为裁体,和您共享文化的魅力,带您思考文化的内涵,引领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现代震撼。
蒙文书法展
千姿百态、意趣超远的蒙古文书法,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和意蕴美,它鲜明地体现了蒙古民族潇洒、灵动的文化精神。
呼伦贝尔蒙文书法家如毕其格图、斯仁巴图、海山、包宝柱、包秀成、金苍等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蒙古族著名画家成帮不仅在绘画领域成就卓越,并且他的蒙文书法也显见功底。
书法家包宝柱(笔名图力古尔)通过20年的辛勤努力编辑书写了《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箴言》、《成吉思汗犬扎撒》三部力作,是蒙文书法的经典之作。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mj/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