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吃不腻的燕麦钓不完的鱼坐不够的雪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m/

讲到芬兰,那些对军事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们可能会提到芬兰在苏芬战争中虽败犹荣的表现,而热爱旅行的朋友们则可能会说芬兰的罗瓦涅米是圣诞老人的发源地……

芬兰的国土面积大约3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它是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临波的尼亚湾,首都是赫尔辛基。

提到芬兰,往往也会涉及它的邻国瑞典,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这对好邻居在我们的认知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西方国家中最早与我们建立友好关系的:

芬兰于年1月13日承认我们,并在同年10月28日与我们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瑞典在年1月14日承认我们,并在同年5月9日与我们正式建交。

我们接下来主要介绍芬兰,将通过驯鹿雪橇、海洋及淡水鱼类、燕麦、卡累利阿派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向大家展示一个不同面貌的芬兰。

一、雪橇之旅

提及雪橇,芬兰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其驯鹿雪橇。

成为文化象征:

圣诞老人每年都会驾驶驯鹿雪橇,准时出现在乖孩子的家里,无论是客厅、烟囱还是门前,为孩子们带来期待已久的礼物。

驯鹿不仅是圣诞老人的忠实助手,芬兰还自认为是圣诞老人的唯一真正故乡。依此逻辑,驯鹿承载着重要的任务:不仅代表圣诞老人,还代表芬兰的历史与文化。

芬兰地区最早驯养驯鹿的是北部北极冰原上的萨米人,他们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在那里生活了上万年。

驯鹿文化的真实代表:

在16世纪欧洲白人到来之前,萨米人已在这片冰雪世界中自由生活,他们没有国家或联盟,只在狩猎季节时,几个家庭会组成临时的互助团体“西达”,狩猎结束后便各自散去。

驯鹿不仅是芬兰的历史文化象征,对于萨米人来说,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食物、衣物、交通和工具。

对萨米人而言,理想中的完美世界是充满驯鹿的地方。据史料和传说,他们曾将天堂想象为一个充满无数驯鹿的地方,这反映了他们对驯鹿的深厚情感。

拉普兰:驯鹿的家乡

驯鹿是一种耐寒、敏感、眼神锐利的动物,现主要生活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地区,那里是北欧驯鹿的主要栖息地,拥有约20万头驯鹿,大部分是驯养的。

随着现代雪地交通工具的普及,驯鹿在芬兰的作用已转变,不再主要用作畜力(除圣诞老人的雪橇外),而是更多地与旅游、文化、医药和美食相关联。

芬兰人通常将驯鹿肉制成烤肉排和香肠,在赫尔辛基的一些餐厅,甚至可以品尝到生食驯鹿肉。

我们也有驯鹿:

内蒙古根河市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称为我们的驯鹿之乡,"鄂温克"意为森林中的人。鄂温克族自汉代以来就开始驯养驯鹿,最初用于冬季食物和狩猎诱饵。

随着时间的推移,驯鹿成为鄂温克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他们根据驯鹿的生活习性和自然变化,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至于鄂温克族对驯鹿的深情,可以从《社会变迁中的使鹿鄂温克族》中找到描述:驯鹿温和且亲近人类,不会攻击人类,通过喂食豆饼和盐,几天内便可驯化。

这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高大强悍的动物,而是一种可爱的宠物鹿。

二、钓鱼乐无穷

芬兰总面积大约33.8万平方公里,拥有约17.9万个岛屿和18.8万个湖泊。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管是否喜欢钓鱼或吃鱼,钓鱼几乎成为了芬兰人民的必选活动。

尽管芬兰寒冷的季节较长,但各个区域和季节都适宜钓鱼。以下是三组关于芬兰钓鱼的数据:

(1)芬兰可钓到的鱼类约有60多种;

(2)近三分之一的芬兰人,即大约-万人,喜欢在闲暇时钓鱼;

(3)芬兰至少有50万个水边度假木屋,专为钓鱼而建。

拉普兰地区:

如果将芬兰地图比作一条鱼,那么北部的拉普兰地区可视为鱼尾,而西南沿海地区则是鱼头。

拉普兰地区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是钓鱼的理想地点,这里可以钓到如北极红点鲑、鲑鱼、大河鳟、白斑狗鱼、河鲈等多种鱼类。

尤其是颜色鲜艳的北极红点鲑,它不仅美味,而且钓捕时非常有趣,通常使用旋转式诱饵和假蝇饵。如果你选择在冬天通过冰钓来捕捉北极红点鲑,那将更多依赖于运气。芬兰的冰钓,类似于我们的做法,需要在结冰的湖面上钻孔,仅使用鱼钩和鱼线,耐心等待鱼儿上钩。

关键是保持温暖,因为拉普兰地区冬季的气温可能会低至-30℃至-25℃。

中东湖地区:

芬兰的湖区包含30多个面积超过平方公里的湖泊,这些湖泊多与城镇紧密相连,使得钓鱼者既能享受钓鱼的乐趣,又无需担心安全和补给问题。例如拉赫蒂、库奥皮奥、萨翁林纳、拉彭兰塔等地,都建有湖畔城镇。

这些湖区的主要鱼类包括狗鱼、河鲈、梭鲈、白鲑、江鳕、斜齿鳊等,在一些水流湍急的地方,还可以见到虹鳟和大河鳟。

两种典型的芬兰鱼类:

首先是河鲈,这种鱼是芬兰分布最广的鱼类,也是芬兰的国鱼。在芬兰的湖泊中钓鱼,钓到河鲈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

而狗鱼,特别是白斑狗鱼,在芬兰几乎所有的湖区都很常见,有些个体的重量可达10-20公斤,被芬兰人称为“水中之虎”。

据芬兰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记载,世界上第一把康特勒琴(一种流行于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弹拨乐器)就是用一条巨大的白斑狗鱼的颚骨制成的。

三、燕麦的持久魅力

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能的食品,通常用于西式食品,而在我们的中式食品中较少使用。然而,芬兰被誉为“欧洲燕麦之国”,并且是世界第二大燕麦出口国。

全球燕麦主要产地:

-年,全球前五大燕麦生产国分别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芬兰则位列第六。俄罗斯作为第一大产国,年产量约万吨,人均产量约30公斤;而芬兰年产量约-万吨。

以年为例,芬兰的谷物总产量约多万吨,其中大麦约万吨、燕麦约万吨、小麦约万吨。根据芬兰总人口约万计算,每年人均燕麦产量约为公斤,使其成为全球人均燕麦产量第一的国家。芬兰的燕麦主要出口到欧盟国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出口非常有限。

芬兰对燕麦的钟爱:

芬兰家庭的早餐通常会有酸奶搭配燕麦片、果酱、干果等配料,这是芬兰人民爱不释手的日常食品。

作为世界上人均燕麦消费最高的国家,芬兰家庭通常会将燕麦与其他谷物和辅食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制作成各种美食。例如,芬兰人在食用燕麦片时,会用牛奶调配,并在微波炉中加热。夏季时,他们也会将燕麦片与冰淇淋、果干和坚果混合。

我们的燕麦情况:

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年,我们国内的燕麦产量相对较低,约为23.5万吨。到年,我们的燕麦产量增长至约64万吨,主要产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吉林。燕麦进口量的增加,反映出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追求正在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的燕麦进口量仍远大于出口量。例如在年,我们的燕麦进口总额约为3.1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而同年的燕麦出口总额仅为9万美元左右。到了年,我们的燕麦进口量大幅增加至约39万吨,包括种用燕麦约1.32万吨和食用燕麦约37.97万吨。

四、无穷无尽的派

芬兰的“派”主要指卡累利阿派,这是芬兰最传统、最经典、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派的起源:

卡累利阿派最初起源于芬兰东部的卡累利阿地区,这里也是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发源地。这部19世纪的宏伟史诗已成为芬兰人民广泛认同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累利阿派的早期版本主要使用当地的传统黑麦做底部,馅料包括土豆、米饭、胡萝卜等。这些是当时物资不太丰富时使用的材料,而现在的水果、肉类、腌酸菜等馅料应有尽有。最关键的是,烤好的卡累利阿派外涂一层或几层鸡蛋黄油水,味道非常美妙。

卡累利阿往事:

由于历史原因,卡累利阿地区已不再属于芬兰。13世纪开始,部分地区属于瑞典;18世纪中期,归属俄罗斯帝国;20世纪-年间,隶属于芬兰。重大转折发生在年的苏芬战争爆发时。

年7月,芬兰趁苏德战争之机攻入苏联,目的是收复失地。达到目标后,芬兰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停留在年的边界上。年,苏联集中力量反击,重新占领了芬兰夺回的领土。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卡累利阿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如今,卡累利阿派已广泛流传至芬兰各地,无论是高档商场、饭店还是路边咖啡店、食品摊,到处都有销售。卡累利阿派的传统制作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面饼,需要使用芬兰的黑麦和小麦混合面粉制成。

二是米粥,面饼中填充的是米粥,需反复向面皮上涂抹米粥后烘烤。

三是黄油,烤好后的派需淋上黄油水或牛奶水,然后晾干。

至于现代的卡累利阿派,虽然馅料和制作方法更加多样,但馅料部分外露、整个派差不多有手掌大小的传统特征依旧保留。

结语

芬兰与瑞典、丹麦、苏联等国的历史关系错综复杂,单是与苏联的历史和二战后的情形就足以撰写一本书;在现实中,芬兰虽然在国际事务上不多言,但在年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并于年4月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

在经贸关系方面,年中芬贸易总额首次突破百亿欧元,芬兰成为全球的第3大贸易伙伴、亚洲的第1大。这不是偶然,而是已连续20年的成就。

尽管人口仅多万,芬兰的多面性远非几言两语可尽述,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因此,芬兰的雪橇、钓鱼、燕麦、派仅是其文化轮廓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而已。

如果探讨北欧尤其是芬兰的地缘关系,不妨深入研究其饮食文化,尤其是面包和鱼肉,这与挪威的驼鹿肉、瑞典的大肉丸等有着不同的风格。如芬兰的鱼馅饼(更似鱼肉面包)、黑麦面包(有孔且口感酸)、薄脆饼(早餐主食晚餐点心)、肉桂卷(加入肉桂粉的面包卷)、奶酪面包(芬兰特有的吱吱作响奶酪)等。

在芬兰,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需要注意不引发抑郁——这可能是因为极昼极夜现象、社交范围狭窄或是国民性格等因素。这样一个富裕、发达、美丽的国家,怎么会有抑郁情绪呢?

#中国人为何如此疲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mj/17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