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狩猎历法
◆◆◆◆◆
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多年前从勒拿河流域牵着驯鹿、拿着扎枪,迁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过着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的游猎生活,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父系阶段。“蓝天当被地当床,北风为伴兽为邻”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在撮罗子前自拍
解放后,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鄂温克族中的一个微型群体,仅人。年,党和政府帮助他们定居在敖鲁古雅,素有“驯鹿之乡”的美誉。年,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放下猎枪,以饲养驯鹿为主,发展旅游新兴产业,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年也不到人。
△老猎人马克西姆和郭斯克狩猎额博摄
几百年来,他们使用驯鹿在原始密林中游猎,足迹遍布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熟悉每一座山峰,每条河流,每片湿地都用一定的名称来加以区别,积累了丰富的乡土知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永远如磁石吸铁一般,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脚步。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逐渐摸索出自然、天体、气候变化规律,掌握了森林、植物生长规律、总结出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发明了顺应大自然和一年的法则,具体遵循游猎的进程,从而形成了狩猎历法。
历史上,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既没有公元纪年,也没有清朝、民国的纪年,只有每一年、每一个季节、每一天的时间轮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狩猎历法还不成熟,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使用鄂温克语,没有文字,影响了对他们的记载。年,在东北内蒙古鄂温克族调查组访问他们调查他们何时迁来时,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出年代。根据老猎民回忆一辈一辈推算出是在顺治年间来到中国。在他们的狩猎历法中没有纪年,就顺理成章了。
古代,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不知道方位、年月、时间,也没有钟表,日出日落就是一天。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劳作,什么时候结束,哪个季节干什么?都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他们对自然界、生产实践、生活经验经历了从不认识到认识,不断总结,都用固定的语言来表达。
方位: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把东方称为“日出的方向”;把南方称为“中午太阳的方向”;把西方称为“日落的方向”;把北方称为“太阳到不了的方向”。
时间: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把太阳刚出时(早晨)叫“打犴、鹿的时间”;把太阳正南时(中午)叫“找狍子的时间”;太阳偏西(傍晚)叫“吃饭的时间”。阴天的时候,就看自己手指在手上的影子判断时间。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用手指代替了指时杆观察日影。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用手指代替了指时杆观察日影,与圭表、日晷的作用是一样的。具体办法是用一手食指,立在另一手心,观察食指的日影判断时间。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根据狩猎生产,确定一年的6个季节:
1、“诺罗吉”(公历2-3月),是打鹿胎的季节。
2、“农念”(公历4-5月),是打鹿茸,挡鱼亮子的季节。
3、“允喀”(公历6-7月),蹲碱场狩鹿的季节。
4、“保罗”(公历8-9月),猎取鹿鞭,晾兽肉的季节。
5、“西格勒”(公历10-11月),狩猎的黄金季节。
6、“土格”(公历12-1月),天气酷寒,雪及腰深,停止狩猎活动。(1)
当老猎民介绍一年的六个季节后,我希望能和现在时间对照一下,于是在鄂温克语季节名称之后有了括弧内的公历月份,并告诉我不是准确时间,只是个大概。比如遇见暖冬秋末会长一点,相应冬季会短一些。所以,我们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季节不能用我们季节的观念理解他们的季节时间,他们的一年六个季节应该是相对独立的。
灰鼠子王守波摄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土格”季节,在古代是休猎期。灰鼠,在古代就是猎民猎取的对象之一,主要是吃肉,自用皮毛。然而,当灰鼠皮成为商品后,休猎期也就成了狩猎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时的皮毛质量最好,茸毛厚、光泽强,皮板结实,商人给的价格高。猎民拉吉米在寒冷的冬季一天最多打过61只灰鼠。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季节里,没有准确的从那一天开始和结束,这是和一年四季农历的区别。以下收集了从不同角度对一年六季的区分。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没有严格的划分,孟和先生以野鹿和驯鹿为参照物对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一年6个季节的狩猎生产进行了总结。
鹿胎期:2至3月份,母鹿鹿胎成长期,但尚未长出胎毛,是最佳胎期。
鹿茸期与驯鹿产羔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鄂温克语称“讷额尼”(春天)。此时是马鹿茸角生长期,是猎人猎取鹿茸期,鹿茸是名贵中药材。同时也是驯鹿产羔期,妇女们在营地内忙做接羔工作。
度夏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鄂温克语称“卓瓦”(夏天),一般多迁到河边居住。男人夜间守碱池、水泡河汊,等候鹿、犴下山舔碱、吃水草时猎取,白天到河里捕鱼。6月下旬至7月上旬,桦树皮最易剥取,男人们制作桦皮船,女人们制作各种桦皮用具和熟皮工作。
集肉期:8月中旬至9月,鄂温克语称“宝罗”(秋天)。此时,鹿、犴最肥壮,出肉最多,油脂丰富,趁此时猎取鹿、犴,晾晒肉条、肉干,贮备冬季食用。将鹿、犴脂肪烤成油,骨头砸碎熬成油,冬季食用增加热量。匠工们生火锻铁,打制猎刀、砍刀、熟皮工具等铁质用具。制作鞍子、滑雪板、鹿鸣笛木工用具。妇女们忙着缝制皮衣、皮套库、皮靴、皮手套等冬季穿着的衣服。
叫鹿期和驯鹿交配期:9月末至10月末,这个季节是野鹿交配期,公鹿在高山顶峰鸣叫,招引母鹿。猎人制作弯曲形的“奥列温”(鹿鸣笛)仿效公鹿鸣叫招引鹿猎取。此时也是驯鹿的交配期,营地里围制圈栏,夜间将种公鹿与发情母鹿圈在一起进行自然交配。
冬猎期:11月至历年2月,鄂温克语称“图俄”(冬天)。大雪封山以后,猎人开始远征搬迁狩猎,主要猎取灰鼠、黄鼬、猞猁、水獭等细毛皮张,做商品出售,是狩猎经济收入的最佳时期。一冬要迁徙数百里,搬迁数十次。积雪太深时,猎人要脚踏滑雪板行猎。(2)
老猎人马克西姆穿滑雪板狩猎图片来自网络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在大兴安岭生活才近年的历史,以他们聪明的才智就总结出狩猎历法,说是伟大创举一点也不过分。从时间节点上来说要比农历的创制短得多,农历从春秋时代土晷测量日影的方法开始,到了秦代确定了四季开始的四个时间节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才彻底确立下来。用了多少年?所以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狩猎历法尚处在认识不尽统一,说法不尽相同,是可以理解的。
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狩猎历法中有了六个季节,还出现了节气的节点(例如“敖仁玛”的开春里,鄂温克人称为“绰克玛楞”的猎青,是在没有树木的山阳坡,青草生长最早,猎民乘野兽觅食鲜嫩青草之机猎取野兽,就是这个季节的节点。),但物候还不清楚,有待于我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狩猎历法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多少个物候;每个节气多少天,多少个物候,都是什么內容?等等,整理出一部像农历那样系统、规范、科学的狩猎历法。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为什么把一年分为六季,不分为四季呢?这主要是由大兴安岭气候所决定。在现代气象学对大兴安岭的四季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法:
一是以月份为基础,按习惯把公历3至5月、6至8月、9至11月、12月至2月分别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另一种是气象部门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和自然景观的实际作了一些变更,把4至5月、6至8月、9至10月、11至3月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四季描述和光、热、水的分析;再就是按气候平均气温,升到10度为冬尽春始,高于22度为春归夏至,再降到10度为秋去冬来。总的来讲冬长夏短,春秋几乎相连。所以,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从狩猎的实践中将大兴安岭一年划分为六季的狩猎年度是符合实际的。
狩猎历法,作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祖辈发明的时间制度,是游猎文明的智慧结晶,体现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时偕行、天人和谐的传统智慧。人的行为与自然变化相一致,约定俗成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行为标准,一直指导着游猎生产和生活,也因其与现代生态绿色环保思想的呼应而更加深入人心。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直接跳转):
狩猎民族:鄂伦春族
一场对狩猎文化的审判
狩猎经济生活中的狍子
民俗:大兴安岭有座神山,至今充满神秘的古老鄂伦春狩猎文化和萨满祭祀
民俗:鄂温克族使鹿部——《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民俗:体验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
陈巴尔虎旗优雅高贵的鄂温克服饰
探鄂温克族的族名和历史渊源
色彩∣巴尔虎草原上的鄂温克民族乡
呼伦贝尔戍边的鄂温克兵编制
鄂温克美图放送
鄂温克民族特色的语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hj/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