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变护林人
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基地,最后砍伐的一棵树。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中国日报网8月22日电(记者赵诗悦)茂密的大兴安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绵延向天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的枝干随风而动,荡起阵阵绿浪。六年前,在内蒙古北部根河的乌力库玛林场,董永胜还是一名伐木工队长,起早贪黑完成木材砍伐、生产和运输。如今,他放下斧头和油锯,带领工人护林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林场经济济转型之路。坐落于北纬五十度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根河市森林资源富集,是国家主要的木材出产地,曾有长达63年的木材采伐历史。“早上天不亮就出工了,晚上回来也不能洗澡,十几个大汉就躺一张床上睡觉。最苦的时候,冬天气温极低,零下二十多度,棉裤汗湿了脱下都能直立起来。”董永胜回忆到。在商业采伐时期,工队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1万多立方米,为根河林业局的木材生产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基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纪念碑。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为了响应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号召,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率先全面停伐。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扶倒,乌力库玛林场工队几十年的开采历史宣告结束。“突然之间工作没了,收入没了,一大批闲置的伐木工人,我们能干点啥?”作为工队长的董永胜也曾陷入迷茫。工队原职工22人,从事木材生产最短时间的工人也有10多年。停伐后,职工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没有了,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要如何继续。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工队停伐生活纪念区,目前已打造成宿舍和研学教育基地。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有一腔拼搏精神的董永胜决定闯一把。在林业局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尝试从“搞旅游”入手,召集部分职工以“集资入股”的方式,投资万元,把停伐基地打造成旅游景点。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基地,伐木机器展示。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摸索和探究,董永胜带领兄弟们打造了森林木屋、野营地、餐厅、户外攀岩、研学基地等设施,一年吸引数万游客来此参观游览。“五年来累计投资多万元,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在资金困难的时候,林业局多方协调,为我们提供无息贷款多万,全力支持老林场转型,发展旅游业。”董永胜介绍到。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供游客住宿的森林木屋。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曾经因停伐而失去工作的伐木工人,如今也享受到了生态旅游的红利。砍树人摇身一变成股东,不仅每年有分红,在景区里干活,旅游旺季收入也能有两万多元。除了旅游,森林保护也是林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自年起,工人们挂锯停斧,投身管林、护林的队伍。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附近的环境监测数据,负离子含量极高。
(中国日报网赵诗悦/摄)
根河林业管理局资料显示,工队春季从事森林防火、资源林地保护工作,夏季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植树造林、森林调查。寒来暑往,工队职工累计植树2.2万余株。如今,在乌力库玛林场,再无来来往往的运木车和油锯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满眼苍翠,一棵棵树木朝天恣意生长。这些食品,不合格!
乌海中雨!
乌海一学子被清华录取!
出租车突然起火!
涨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初审:明玉刘琳娜主编:范鹏春监审:梁文秀发布:乌海广播电视台公益我们想让你看到
▼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xw/1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