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纪行二

上回说到,我们沿着呼伦湖一路北上,抵达了满洲里。

满洲里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这里融合了中俄蒙三国风情。

以往这个时候,正是满洲里旅游的黄金时间,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游客和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今年,这里游客稀少,许多店铺还未开张,也不见了外国商人。满洲里的两大支柱产业,旅游和外贸,今年备受冲击,希望这里能早日恢复到往日的热闹。

满洲里的地标建筑,套娃酒店

满洲里国门附近停放着当年毛主席去苏联时乘坐的火车

满洲里的一个木材加工厂,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满洲里夜色

从满洲里出来,沿着边境公路走,一路上额尔古纳河忽隐忽现,河岸边牛羊成群。边境公路沿途有二卡、三卡、四卡、七卡、八卡等独特的地名,这些地名来自清朝时在边境设置的“卡伦”。

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类似于哨所,但权限更大,负责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生产、资源管理等。

中途在黑山头镇落脚。这是一个位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边境小镇。在黑山头口岸,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额尔古纳河。

黑山头国门和界碑

额尔古纳河,河对岸就是俄罗斯了

根河在黑山头镇四卡村北12公里处汇入额尔古纳河,在黑山头镇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可以俯瞰根河。

下图右下角可见根河上的两座桥,一座是当代修建的混凝土公路桥,另一座铁桥,据说是抗战时期日本人所建。

根河

铁桥

根河

从黑山头镇出来继续沿着额尔古纳河走二百公里左右就到了室韦。

沿途拍到的额尔古纳河

沿途经过的一条不知道名字的河,草原上的河流总是这样九曲回肠

室韦又叫吉拉林,位于额尔古纳市北端,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小镇相望。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北魏、隋、唐时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及其周围地区的是室韦人。室韦与鲜卑是汉字译名的同音异写,意为森林。北魏时分布在嫩江中下游,隋时分为5部,到唐时发展为20余部,其中,生活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一带的“蒙兀室韦”部即为蒙古族的祖先。

公元八世纪,蒙古族的祖先蒙兀室韦从额尔古纳森林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十世纪中叶,“渡过腾汲思海,来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合勒敦山”。腾汲思海,即今天的呼伦湖。斡难河即现在的鄂嫩河,发源于蒙古国境内,与音果达河汇合成石勒喀河,流经俄罗斯,在内蒙古最北端的恩和哈达镇与额尔古纳河一同汇入黑龙江。

“呼伦贝尔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行至室韦,我对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这些游牧民族从呼伦贝尔走出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由于现在有许多俄罗斯族聚居在室韦,这里曾设立了俄罗斯族民族乡,后又划分为蒙兀室韦苏木和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

这里的俄罗斯族,是清末民初移居至此的俄国人和“闯关东”人群的后代。

清晨的额尔古纳河,河面上弥漫着雾气

在室韦,可以听到不少金发碧眼的面孔说着满口东北话,他们就是当地的俄罗斯族,当地人也称他们为华俄后裔。他们大多是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俄罗斯血统,家中老一代人精通俄语,仍保持着俄罗斯的生活习惯,室韦也因为他们而充满了异域风情。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俄罗斯列巴房,还可以喝到纯正的格瓦斯。

在室韦,可以清晰地望到对面的俄罗斯小镇,还可以看到俄罗斯小孩跳到额尔古纳河里游泳,据当地人说,以前还有俄罗斯人在河对岸演出。

除了俄罗斯风情,室韦还有别的独特之处。在室韦农牧场的奥洛契庄园,有一处世界最大的农业种植太极图景观。太极图由小麦和油菜构成,直径米,外圆米,面积亩。在地面上,人眼无法看到这个太极图的全貌。

图片截自谷歌地图

这是另一个较小的太极图景观

晨雾中的太极图景观

室韦日出

告别了室韦,我们又往林区进发。

-未完待续-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mj/8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