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纸上的根河

肖殿昌/摄

纸上的根河(二)

□周闻道

面前有一本书——《鄂温克族简史》,纸页已经微微发黄,作者为鄂温克族历史学家乌云达赉。作者以古地名为经,以不同时期的称呼,如鄂温克、索伦、乌素固、弘吉剌、安居、沃沮等为纬,然后经纬交织,将历史的碎片拼接成网,锁定了自己的判断。我背上行囊,随着作者认定的轨迹,从根河出发,一路追根而去,顺着哈拉哈河、洮儿河、松花江西岸、长白山北麓、图们江流域、绥芬河、乌苏里江、锡霍特山脉南段,一直追溯到西汉河平元年之前(公元前28年)乌苏里江上、中游流域的“沃沮”人,追到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的土著,追到公元前年的铜石器并存时代,那遥远高寒地带的游牧民族。

事实上,早期的鄂温克人和蒙古人,都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同属阿勒泰语系;而直至元代以后,“蒙古”二字才固定下来。换句话说,对于这片土地,鄂温克族祖先的到来,比蒙古族的正式命名,至少早了一千多年。另有考证,在公元9-13世纪,根河地区居住的弘吉剌部鄂温克族人,原本就是蒙古族人,或蒙古化的通古斯人;在他们中有一个daayil(daakil)部落,很可能就是后来的达斡尔族源。

一切似乎都清楚了,关于根,根河之根。

同根当相惜。什么原本不原本,同根的血脉与包容,才是真正的原本。其余都是流动的,交融的,变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能否认,当年游牧于厮杀于这片草原的部族,从毛割石、蒙兀室韦、篾劫子、毛揭石,到孟瓦室韦、萌古子、梅古悉,等等,本身就很难按后来划定的族姓一一对接。他们有的可能成了后来的蒙古族,有的也许成了后来的鄂温克族,或者草原的其他民族。开放的鄂温克族人本身,就禁止族内通婚,倡导异族通婚。谁能否认,在成吉思汗强大的金戈铁马面前,部族间的征服、统一、归顺,甚至通婚、融合,壮大与削弱,已超越了以族为界的秩序。谁能否认,分分合合是历史,草原,才是大家唯一永恒的母亲;而根河文化,则是一脉相承的地域人文之魂。

是的,对于母仪的草原,林林总总的族性,都只是符号,只是过客。无论是匆匆地来,还是匆匆地去;无论停留的,还是走失的,都像草原上繁盛的花草,或同一父母膝下的儿女。他们虽然绽放在不同季节,来到的时间有早有迟,拥有不同的名字和民族习俗,但都有相同的不可拒绝的血缘和根系。因此,要感谢草原。是草原的博大安静,让这些厮杀的部落变得包容,安静下来,和睦而处,相依为邻。要感谢根河。是这方纯净的草和水,让鄂温克族在颠沛中得以安顿,不仅繁衍生息族群,还繁衍生息美好的日子。要感谢敖鲁古雅。这个具有“北极村”之称的圣地。是这里的茂林繁草,让这支肩负使命的戍边之旅,能够安下心来,开始安定的生活,一留就是多年。鄂温克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至今,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他们与世无争,自得其乐,过着桃源式的日子。要感谢生命。有了草原上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厮杀与共生,敌对与通婚,都是形式。重要的是存在,海德格尔“此在”式的存在,铸就了草原的永恒之根。

无疑,争夺、仇视与厮杀,乃痛苦之源。而包容、尊重与发展,才是安稳之根。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遭遇了太多的颠沛战乱,厮杀争夺,最大的祈求,莫过于安稳。这才是最珍贵的精神之根。它植之于人心,系之于根河,浸润于呼伦贝尔。

然而,历史的根河,让人怎堪触摸。

仍是纸,就在面前。我刚从电脑上下载的文字,就笃守在纸上。我轻轻一翻,就走进了一座浩瀚而神秘的宫殿——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乡博物馆。循着纸中墨迹,我翻阅这个民族的兴衰史。从战国、秦时的东胡驻地,汉时匈奴左贤王庭的属所,到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部落联盟东部辖地,隋、唐蒙兀室韦部落驻地,及清代呼伦贝尔副都统辖;从过去的迁徙厮杀,到近代的战争疾病。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地区和这里的民族,艰难曲折地、颤颤巍巍地一路走来,没有走失,就是最大的庆幸。到年,这里的鄂温克族仅存余人。不断的血脉,是不灭的生命之火,只要在燃烧,根就在,生命就要繁衍。

我走进一个猎户人家,以文字的方式。

这是一个入赘家庭,两老两中一小,三代五口,栖居于一座宽敞的蒙古包里,过着亦牧亦游的小康生活。小孙孙马上要小升初了,主人已作好打算,小孙孙一升初中,老两口就搬进城里。为了照顾孩子学习,家里已在城里买了房,并已装修好。这一切,与过去封建牧主式的“尼莫尔”,及漂泊不定的“撮罗子”,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去年和前年,我曾两次到过呼伦贝尔,走进过一些蒙古包,只是没有细问主人,是蒙古族还是鄂温克族。但我知道,这里的许多牧民,都构建了这种城乡两栖式的生活方式。

我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了食与观的体验。

食品是典型鄂温克族式的,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主人既自食,又常常用来招待客人。最常见的吃法,是将奶油涂抹在面包或点心上,就着香醇的奶茶,一吃就是半天。据说,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则以肉类为日常主食,鹿肉、熊肉、罕达犴肉、野猪肉、灰鼠肉,及狍子肉、野鸡、乌鸡、鱼类等,都是他们的餐上珍品。食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它部分则要煮食。这样的食肉习惯,有点让我敬而生畏。欣赏的,是舌尖上的幸福。如今,根河除了传统农牧业,绿色食品、木材加工、矿产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甚至现代通用航空业等,都落户于此,正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业。小康之根如此坚固,还愁衣食安稳?

如游客较多,主人还要进行精彩的表演。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或“斡日切”。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鄂温克族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动作拙朴自信,富有生命的质感。宗教式的崇拜与劳动中的欢愉结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民族独有的舞蹈——天鹅舞。如果要追溯,可能追溯到族源中那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走进那场王子齐格弗里德成年之日,宫中为他举行选妃的那场舞会,追到美仑美奂的天鹅湖。现在,天鹅舞成了鄂温克族人在客人面前展示风姿的拿手戏。也展示他们的祭祀仪式。鄂温克族人崇尚多神崇拜,玛鲁(总神)、白那查(山神)、火神、吉雅奇(牲畜神)、敖卓勒(祖神)、奥米(婴儿神)、阿隆(驯鹿神)、毛木铁神等,都是他们心中的守护者,每一个祭拜,都专注而虔诚。且食且舞,且歌且祭,物质与精神的富足,谁还愁安稳无根?

原来,纸上的根河,依然如此美丽。

翻开旅游地图,蜿蜒的根河美丽而妖娆,梦幻般流淌在我的视野里。也许是大兴安岭的融雪与清流,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灵气;也许是陈巴尔虎的茂草繁花,呵护住一路的行程;也许是高远的蓝天白云,折射着阳光的倩影;也许是额尔古纳河更浩大悠远的召唤,激励着意志;也许,还有许多也许。总之,我分明感到,一条有根之河与庸常之河,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我明白了,根是生命的神奇。

——完

作者简介:

周闻道,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眉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地散文流派——在场主义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先后获得孙犁散文奖、首届(——)中国西部年散文奖、四川文学奖、新散文奖等。

根河市文联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多少钱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ls/76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