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阅读者得语文从2017年高考北京卷语
得阅读者得语文
——从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两道阅读题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考一直被称为涉及千家万户考生切身利益举国上下普遍 近年来,高考试题阅读量增加已成趋势,而且,不光语文试题的阅读量增加,其他学科阅读量也在明显增加。高考试题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凸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时下有种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往大了说,可以无所不包,也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综合人文素养的学科,除了最直接也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考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作文外,对文本(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是直接影响学科考试成绩的重要方面,而且相当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着作文水平的高低。
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正符合当今以至未来信息时代特点,未来的人才,需要对海量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具备足够的快速获取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及迅速加工处理能力。考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不仅影响对语文学科试题的作答,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试题的阅读、理解和作答。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就不言自明了。
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当然离不开阅读,离不开对大量的文本的阅读。因此,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优秀作品,无疑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没有足够量的阅读,没有广泛的涉猎,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读得广了、深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切实提高。
在语文学科学习中,阅读,不仅需要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提升。量的增加就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涉猎文本,就像吃饭不能偏食挑食一样,阅读也需要多样化地摄取,这是为了增加阅读的广度和宽度,是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质的提升就是不能仅仅满足于量的增加,还应注意消化吸收,提升阅读质量,因为光有量的增加,泛泛而读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学会精读、细读、深读,读出文本的思想精髓和表现手法,这是为了增加阅读的厚度。基于此,那种老师只教教材,学生只读课本,将学生视野局限于某科教材文本的阅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高考命题形势的需要。这就需要老师立足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能仅仅教教材,这必然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其取舍、置换、添补教材内容能力的考验。同时,还需要学生立足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需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广泛涉猎。没有相当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很难答好高考题。
在此,我们以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两道阅读题为例,来看看阅读量增加的现实性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指出,语文对经典阅读的考查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为此新增三道参考样题,体现对经典阅读“考查内容”的理解。
以下是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部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这里仅说24题)。
《根河之恋》(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字,略)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材料是《根河之恋》,试题以“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引子,而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迁移能力——从“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去理解别的作品中人物活动和环境的关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无论其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表现手法等等各个方面都是其他中国古典小说无法超越的,虽然大观园是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但要说“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显然是极其肤浅的,只要稍微有点文学常识和素养,也能够看出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因此,这道题目似乎并不难,但别忘了这是高考试题,作为考生,谁也不会轻易做出选择,审题必然慎之又慎,绝对不会忽略对其他几个备选答案的仔细阅读、理解和判断。因此,这道题的难度并不在于选项A,而在于其他三个备选答案B、C、D。
这道题目,毫无疑问是根据考试说明标准出的,即考查学生对经典阅读“考查内容”的理解。考生只有对《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有了深入的阅读理解(不仅在整体上,而且在细节上,都必须对作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先不说了如指掌),才能真正搞清作品中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出B、C、D的正确性,否则,是不可能的。像作品《边城》,要搞清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就必须熟悉作品,熟悉故事发生的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同样道理,《红岩》、《阿Q正传》故事发生的背景,考生必须熟悉才能答好本题。
再看下面这道题。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这一道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换句话说,考生得7—8分甚至更多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前提是考生起码要对《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边城》、《红岩》、《老人与海》、《一件小事》等几部(篇)作品熟知,对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要了如指掌,先不说烂熟于心。否则,如果考生对作品不是很熟甚至读都没读过一遍的话,极有可能1分都难得——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写,编都没法编。
这一道题,也可以说是考前已经划定了考试范围(定了阅读篇目)的,即便如此,什么样的学生能得7—8分甚至更多呢?或者说,考前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阅读这些必考经典篇目呢?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部作品是部好作品,但却不知有多少人捧起书来读不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先不说这部作品有百万字之巨,就是去读,因为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能够鉴赏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水平,连起码的曹雪芹写这部书的背景和艺术手法的一点常识都没有,还什么梦啊幻的,真啊假的,就别说连作品中人物的名字都是暗语,也还别说这部巨著跟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及所有别的明清小说的写作都不是一个路子,更还别说什么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曹雪芹原著的本子(研究表明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是“甲戌本《石头记》”),再进一步来说,不读带有脂砚斋批语的《石头记》(批语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读懂《红楼梦》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人怎么能读得进去呢,又谈何能读得懂呢?周汝昌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红学,他是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读的。虽然我们不要求中学生像红学大家那样去研究《红楼梦》,但作为几乎从上学就整日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着的学生来说,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百万字的巨著呢?又怎么能对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如指掌呢?恐怕很多考生6年中学时间里能将一部《红楼梦》完整地通读一遍都成问题,更别说还有那部百万字之巨的《平凡的世界》,也别说还有《红岩》了。
这样说,倒不是说中学生无法增加阅读量,无法拓展阅读面,无法读《红楼梦》等大部头著作,而是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尤其是没有足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水平,让十几岁的孩子深入精读几部百万字的古典名著难度的确不小。事实证明,没有阅读面的扩大,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现实的。像上面年北京高考这两道语文阅读题这样,考查学生对经典阅读“考查内容”的理解,显然命题难度过大,如果以此命题导向来推动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同时,也必然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仅仅凭借这样的几道题目,也很难真实地区分出考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为偶然性太大。
增加阅读量,不那么简单近年来,为了配合山东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1—5册),山东人民出版社每年都编选5册语文读本,“旨在体现课标精神,拓展学生的阅读写作空间,使其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读本编写说明)。读本在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了人文性、经典型、新颖性和广泛性等几项原则。选本在体例方面同教材一样,也采取单元加“活动性学习专题”形式。这套读本从内容到体例形式,编写质量和水平都是相当高的,是难得的一套语文读本。如果真正能够用好的话,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指向性作用,加上平时考试成绩的评定以及师资不足、教学条件有限等诸多现实因素,很多地方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分配、课时安排上,往往有所偏颇,必修、必考的科目或内容开全课程,加足课时,而暂时不考、不作分数评价的科目或内容则课程不全,课时不足。从学生方面来说,本来必修、必考的科目课业负担已够繁重,那些不作教学要求的科目或内容,因为考试不考,仅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处理,自然也就很少有人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即便想学也往往是因时间和精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学生的辅修资料发的时候什么样,过上一年半载还是什么样,有的甚至高一发的,到了高三毕业还是新的,一点阅读的痕迹都没有,更不要说精读、深读了。从这个现实状况来看,虽然有了供学生阅读的资料,但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真正得到扩大,其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能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不过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加重老师的负担的方法呢?肯定有。
经典就是经典,当然不能不读,而且,阅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综合语文素养,有着阅读非经典作品所不具备的长处。但由于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过多过重地将百万字之巨的古典名著作为扩大阅读量的素材,而且作为高难度的高考命题的依据,必然大大加重学生阅读负担。因为有些书需要终生去阅读,去研究,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读透,就能达到很深的文学造诣,像上面的25小题,没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是答不好的。这就出现了高考命题考查经典阅读和学生阅读经典鸿篇巨制投入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在通过命题考查经典阅读时命题不宜出得过深过难。
增加阅读量不宜漫无边际,无所适从现在是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极大丰富,而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前所述,阅读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强弱,未来的人才,需要对海量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具备足够的快速获取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及迅速加工处理能力,完全可以借助当今丰富的文本资源,泛读加精读,达到扩大学生阅读量和一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一方面,从学校课程设置来说,除了必修教材之外,可以借鉴山东人民出版社编选教材配套读本的方法。在选择方面考虑文本的人文性、经典型、新颖性和广泛性,在体例方面采取单元加“活动性学习专题”形式,其中单元包括作品赏读、活动拓展、经典助读和学法导读四个部分;活动性专题内容包括作品赏读和活动拓展两部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出版社编选读本,还是学校教师各自选编读本,都必须有师资保障和课时保障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切实做到有阅读材料,有阅读活动,有组织、有指导,有评价,才能收到拓展学生的阅读写作空间,使其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堂学习之外选择性阅读。现如今,学校、老师、学生及其家长,都知道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的重要性,但具体增加什么阅读材料,如何增加,人们大都并不清楚,仅仅笼统地说广泛阅读但缺乏必要的明晰的指导是不行的,学生也不知道具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读来耗时费力还无效,常见很多家长给孩子购买了大量的课外书,但未必适合孩子阅读,孩子也未必真有兴趣、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购买的书籍资料常常束之高阁。从这一方面来说,老师、家长指导学生阅读也不能过多过滥,作为学生,虽说是开卷有益,提倡广泛涉猎,但也不能什么书籍都去涉猎,一时时间和精力不允许,二是现今市场上各种书籍五花八门及至泛滥成灾,甚至质量低下内容有害的书籍也不少见,选择则不当,不如不读。基于此,除了选择一些名家经典著作阅读之外,像《读者》、《青年文摘》、《悦读》、《思维与智慧》等质量上乘、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杂志,是不错的选择。另外需要提一下,近年泰山出版社推出的山东省高中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用)是很不错的本子,它是适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而出版的教材,不能忽视对此书的讲授和学习。
以上是结合高考的新形势,就高考命题阅读量的增加(主要针对语文学科但不限于语文学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理解,不一定很到位和准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教学和考试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
[说明:本文为个人原创文章,媒体使用本文,请留言或通过电子邮箱(wxgyx
. 王新国,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从教25年,担任18年班主任。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修炼自己,服务学生,过一种求真、向善、唯美、有爱、积极阳光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邮箱:wxgyx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白殿疯病哪家医院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ls/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