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根古榆
在嫩江县江畔广场,以“玉带金珠”命名的县标前,有一株大榆树,他傲然地迎接嫩水北岸吹来的江风,和这座古城一起沐浴着春云、夏雨、秋阳、冬雪,伴随着这片土地的草青草黄和江水的潮涨潮落。他以伟岸的身躯、斑驳的嶙甲、凌霄的枝干、蓬然的枝叶和迎风飘荡祈福的红绸,展示着不屈的风骨,三百多年来,默默地守护着墨尔根古城和这里的人民。虽然曾经的辉煌墨尔根古城现在已无觅处,未留下只砖片瓦,但尘封的历史和这株古榆树一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城毁城兴。
康熙二十五年(年)春,从兴安山脉发源的嫩江千折百转,越过山脉谷地,来到了素有“南临沃野,北负群山,山河襟带,上下要枢”之称墨尔根,这里依山傍水,树木葱茏、土地肥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萨布素将军正带领去年在雅克萨战胜沙俄侵略者的八旗兵修筑墨尔根城,经过将士们的努力,不到半年一座新城就伫立在嫩江之畔,这座以“大木为之,中实以土,四门设橹”的木城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疆重镇——墨尔根城。我们可以展开美好的想象,为纪念这座新城的建立,萨布素将军和将士们曾挖坑浇水,手植了一排排榆树,三百年后,残存的其中一颗就是这江边的古榆。
墨尔根就是现在的嫩江县所在地,他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嫩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在上游卧都河江口和中游临江乡多金村一带,都有“细石器文化”分布。在先秦时期,这里属秽貊北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夫余属地。隋代归属室韦地域。唐代这里属河北道室韦都督府岭西部。辽时属东京道室韦王府。金时属上京路蒲峪路。元初为乃颜封地,中为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年),在今县城置木里吉卫。到了清初,属盛京总管辖。顺治十年(年),改属宁古塔昂邦章京(年改称宁古塔将军)。康熙二十二年(年),改属黑龙江将军辖区。
墨尔根元代称灭涅该,明代为木里吉,后来也有墨尔基、墨勒根、墨尔根等音译,据《满洲源流考》记载:“墨尔根卫,旧讹作木里吉,今改正,案墨尔根河,在墨尔根城东南一里,源出平野,北入嫩江。”《龙沙纪略》、《黑龙江述略》和《黑龙江外纪》均有墨尔根以河名城之记。《盛京通志》称:“墨尔根,国(满)语,精能也。”《三国地志》作:“墨尔根蒙语技勇精熟,即善射之意也。”《黑龙江志稿》称墨尔根满语为“射生好手也”,《蒙古大辞典》、《清文鉴》称墨尔根蒙语为“善射之优者”,意思都是善于打猎的人,在达斡尔、鄂温克族的传说中都有出色的猎人墨尔根,因此,墨尔根也可以理解为善射的英雄,所以我们也可称墨尔根城为英雄之城。
辉煌古城无觅处
墨尔根地方的兴盛,开始于清初的建城设驿,康熙二十四年(年),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前夕,康熙认为由雅克萨至额苏里经黑龙江城,由黑龙江城到墨尔根再到北京这条驿路奏报军籍迟缓,令理藩院侍郎明爱领兵自墨尔根向北至雅克萨直接设驿。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后,朝廷以“墨尔根地方,最为精要,应筑城设兵”,并决定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在此驻扎,同时命令副都统博定在此筑城。康熙二十五年(年)初,沙俄侵略者卷土重来,萨布素等“姑停迁移家口”,停止修筑墨尔根城,领兵“驰赴黑龙江城”,不久又将博定率领的筑城和种地士兵,全部调往前线黑龙江城。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胜利后,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清廷又提出“应仍照前议,于墨尔根、黑龙江设官兵驻防,”“诏于黑龙江、墨尔根两处设兵、筑城、浚隍、造庐舍、开屯田”,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皆身执其役”,领导了墨尔根城修筑的全过程。墨尔根城修筑后,康熙三十二年(年),萨布素“以墨尔根居两镇间,首尾易制,奏请移节。”得到朝廷批准后,黑龙江将军府便正式设置在墨尔根城了。同年设墨尔根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年)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次年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墨尔根城专设副都统镇守,从那以后,这种由副都统为领导的八旗管理机制一直延续到清朝衰亡。
墨尔根城为木城,《龙沙纪略》记载“墨尔根、艾浑重城,皆植木为之。”修筑的方法是“皆在夹植大木,中实以土。宽丈许,木末高低相间,肖睥睨。四门外环土城,累垡为之。”《黑龙江外记》称:“墨尔根以河名城,城在齐齐哈尔东北四百三十余里,南至讷墨尔河一百六十里,东西北皆以内兴安岭为界,东西四百七十里,南北一千三百余里。通志称‘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是墨尔根之形胜也。”对城池的建设以齐齐哈尔为例进行了描述:“齐齐哈尔内城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十步,高丈八尺。墨尔根城内城四门亦有楼橹,余与齐齐哈尔城同,外郭以土为之,方十里五门而二居北。康熙二十五年筑。”民国时期嫩江县知事赵福安所撰《嫩江县志》记载:“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其制则内城外郭,内城之垣,松木为栅夹于外,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垣宽一丈,周围四百五十四丈。女墙皆备,东西南各一门,北二门。历道光初年,江势南移,水近城基,泛滥之时每浸街市,道光二十五年南徙其城三里许,筑如旧制,街市随之,郭垣周围增至十里,至今因之。”清代的墨尔根城分旧城和新城,旧城是康熙二十四年修筑,后受水灾南迁三里,道光二十四年(年),清廷批准扩建墨尔根城垣,用银七千多两,于道光二十五年春修筑完毕,新城修筑一如旧城,分内、外城,内城城基底宽四米,高五米半,将嫩江沿岸山林中大松木排成两排竖埋地下,中间以土夯实,当时黑龙江境内的爱辉城、齐齐哈尔城都是这种方法修筑。外城又称郭城,呈方形,以土筑就,周长四千余米,土城以草垡块为主,“筑城不以土,视湿地草土纠结者掘之,尺度如墼,曰垡块,厚数垡。高不盈丈。”东西南墙中部各设一门,惟北门是二门,城四隅都设有角楼。
墨尔根城地处要冲之地,对外为抗俄前沿,对内为抚绥满、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基地,又是边疆进入内地的咽喉要路,在有清一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发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黑龙江述略》称:“按墨尔根城向为将军驻所,建城设官,规制甚备,其地傍诺尼江,近内兴安岭,中俄分江而后为全省中路要冲。”黑龙江将军府和副都统衙门皆设于城中,《墨尔根志》记载:“副都统府署一所在城内,康熙二十九年设,为将军公署,四十九年为副都统公署。正房五间,穿堂五间,两配房各三间。左附门班房,右附夫役房各三间。衙门公署大堂五间,穿堂五间,印务处两间,户、兵刑、工四司各三间,仪门一间,大门三间,左右翼领催听事房各二间。”并有水师营、印房、银库、大门、军器楼、档案房、户兵刑工各司、贡物楼、满官学房、八旗档房、炮局、通积仓、税课司、演武厅、火药局、前锋营、街道厅、看船坊等多处办公场所及关帝庙、先农坛等多处庙宇,栅木为城,四门设炮。墨尔根城设有副都统一员,协领四员,佐领十六员,防御四员,骁骑校十六员,领催六十八员,水师领催委官一员,学官一员,屯官一员,领催一员,仓官一员,记注仓务笔帖式一员。北路站官一员,各站笔帖式十员,领催一员。康熙二十九年(年)开始,编达斡尔、鄂伦春十五佐九百人为墨尔根八旗,后增至千人。可见当时城池的规模之大和设置的完备。
到了清末,吉林知府李金镛在这里启程到漠河筹办金矿,在古驿道的基础上,重辟了墨尔根到漠河的“黄金之路”。在这之后,著名抗倭将领太原总兵聂士成、清末名臣宋小濂等也分别来到这里,对这里的山川、形胜、民俗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写下了《东游纪程》和《北徼纪游》。通过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了解到,那时,虽然在北关有镇边军四营驻扎,有了新式的武器和装备,但整个城市已经衰落,《北徼纪游》记载“过布特哈二百里为墨尔根城,有副都统镇守,系康熙间征罗刹时所置,城编木为之,城内榛莽荒秽,屋庐颓败,副都统以下等官均住城外。城之东北隅有商贾十数家,市面萧条,人烟寥落,驻防旗丁贫瘠尤甚,半系巴尔虎部落人,至今尤掺土音,与作汉语,格不相入,编旗置戍,垂二百年,曾不稍改其初,其风气之浑朴可知矣。”
墨尔根北路站官崔枝蕃家族墓
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后,将公署一炬,门炮拆除,军械、档案掠走,墨尔根城被毁。
至今犹忆故将军
清代的墨尔根城是英雄迭出的地方,《布特哈志略》称嫩江流域:“其于人也亦然,有奇士、有勇将、有忠臣孝子,不观夫辽金元清四代之崛兴乎,必有达胡尔、鄂伦春健儿之踪迹驰骋中原大显身手,为功臣、为名将、勋业烜赫,图像立祠者斑斑可考,故世称深山大泽必生龙蛇,而天宝地灵之区精华所聚必生英俊。”
在嫩水之滨的墨尔根城,居功至伟的当属智勇双全的筑城者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其后任的四十多位副都统也多是马上英雄和军事将领,副都统依克唐阿、吉尔洪额都是战功显赫的勇将,在嫩江中游的赤卫村和多金村,有著名的京口副都统海全、呼伦贝尔副都统敖拉氏墓,墨尔根精兵名将迭出,这里成为清王朝重要的兵源地,墨尔根的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黑龙江志稿》称:“至索伦民族素称骁勇,各处有事征调频仍。康熙年之征噶尔丹、准噶尔,雍正年之征科布多,乾隆年之征金川,嘉庆年之平教匪、陕匪,道光年之回疆不靖、英人犯境,咸丰年之平粤捻、防英法,同光两代之援新疆、甘肃,前后共计六七十次,转战几达二十二省。”
萨布素是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宁古塔,清顺治年间披甲当差,后因功任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萨布素出任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成功组织两次雅克萨城之战,驱逐了沙俄侵略军,收复了大片疆土。为进一步巩固东北边防,他先后主持修筑了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及伯都纳等城镇,并以黑龙江将军职务驻扎墨尔根近十年,他扩充兵源,分兵驻防,垦地屯田,发展官庄,设置驿站。这些举措,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地区所需粮食,原来仰求外地供应,发展旗屯官庄之后,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而且逢遇灾年亦可发仓赈济。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镇地区,更加繁荣,驿道沿线也形成村落,“每站不下百十家”。
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康熙第三次东巡至吉林时,盛赞萨布素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功勋,命大学士等宣谕:“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授任以来,为国效力,训练士卒,平定鄂(俄)罗斯,勤劳可嘉,著给一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令其世袭。”同时,又以亲御蟒袍、缨帽赐萨布素。萨布素为人“沉勇,好兵略,尤喜观山川形势”,以士兵而至将军,长期肩负抗俄重任,深得军心民心。逝世后,墨尔根人民非常缅怀他,大学士戴均元的《赞萨布素》称赞说:“忠勇传家世,沥血荐国恩。箜篌声切切,常忆故将军。”寄托了人们对萨布素将军的哀思。
不是人间富贵花
墨尔根城是黑龙江省最早的文化启蒙之地,这应该是嫩江人的骄傲。康熙三十四年(年),萨布素奏请朝廷在墨尔根两翼各立一官学,各设助教一员,选“新满洲”每佐领下幼童一名,教习书艺,这是黑龙江建学之始。
到了清末,这里还存有当年建设的满文官学学堂,由于教授的多为以普及为主的满文,况且东北多重骑射武功,所以文教虽有启蒙,但成效并不显著。另外,流人文化是清代东北城镇的重要标志,清代大批获罪的文人及家属从关内经过艰苦跋涉来到这里,对流人来说是难言的痛苦,但流人带来的先进文化,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如宁古塔的吴兆骞、方拱乾,齐齐哈尔的方式济、英和、刘凤诰,瑷珲的杨暄父子。我考察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记载墨尔根流放的犯人很多,除流人刘凤诰墨尔根断案短时停留外,却没有什么文人,更谈不上有什么诗文作品,这只能说是墨尔根城的遗憾,《黑龙江外纪》记载:“黑龙江极边苦寒之地,自设将军镇守,凡旗民杂犯重罪载在刑律者,或以免死,或以加等发遣兹土分管束,案插当差为奴———。迩来为奴者,齐齐哈尔留大半,外城不过十之二,此辈中由教匪、洋盗免死,悍戾成性,与他命盗案及牵连坐罪者尤不同,约计齐齐哈尔今有三千余名,余城亦千名以外。”
影视作品中的纳兰性德
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流放墨尔根的多是大盗重犯,他们与文化无缘。但这里也曾留下文人的身影,他们的诗作也足以传之后世,泽被墨尔根城。在康熙二十四年(年)雅克萨之战前夕,清廷曾于康熙二十一年(年)秋冬时节,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词人纳兰性德,随都统郎坦等率骑兵由墨尔根(今嫩江)北行兴安岭,直抵雅克萨城下,前往索伦地区侦察并联络、宣抚当地索伦部各民族,史称“觇(chān,窥探,侦察之意)索伦”。此行历时四月有余,为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纳兰性德作为皇帝亲信参与的这次侦察活动,在出色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写下许多雄浑悲壮,苍凉悠远,意境独特的边塞词。由墨尔根入索伦境内时正值寒冬时节,天降大雪,纳兰性德对雪生情,作《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云:“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识?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此词上片咏雪花,下片写塞外,又以雪花自比,以女诗人谢道韫为知己,表现了诗人的品行高洁,更是文学史上咏雪花的力作。在与于十月十五日提前返回京师的画师朋友经岩叔的《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写道:“地域当长宵,欲言冰在齿。生不赴边庭,苦寒宁识此?草色霜气重,沙黄月色死。哀鸿失其群,冻翩飞不起。谁持《花间集》,一灯毡帐中。”索伦地区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前沿阵地更是危险重重,在这样艰辛危险的情况下,纳兰性德依旧手不释卷、泰然自若,胜似闲庭信步。
另外,史料上还记载墨尔根副都统富增格也以诗文著称,曾著有诗稿一册,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清末的首任知府周玉柄和民国的县长宋作舟也是知名的文人,宋作舟有诗集《秋吟山馆集》传世。如今,他们留下的文学作品成为我们发怀古之幽情的记忆,也成为墨尔根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感知脚下土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气息,了解边疆史和民族史,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时香火祈平安
清代墨尔根城庙宇林立,展示了这里文化的多元和宗教的繁盛,据《墨尔根志》庙坛志记载,墨尔根城各种庙宇多达二十余处,有文庙、有先农坛,有关帝庙、城隍庙、马神庙、娘娘殿、龙王庙、河神庙等庙宇,有大佛寺、保安寺等佛寺,有文昌阁、观音阁,有万寿宫等楼阁,有五神祠、土地祠、昭忠祠等祠堂。
这些庙宇烟气缭绕、香火鼎盛,星罗棋布于墨尔根城。在不同的时节,有着不同的祭祀活动,每年春耕前的三月初十,墨尔根副都统会带领大小官员到城东南二里的先农坛进行祭祀,并在先农坛的四亩九分样板田里进行整地、春播表演,来祈祷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十,都要祭拜先师孔子,祭拜前需戒斋二日以表诚心,用香猪、酒醴致祭,行一跪三叩礼;每年的二月初十、八月初三或者每到奉调出征,要祭祀供奉英烈的昭忠祠,不忘逝去将士的英灵,祈祷早日得胜还乡;每年开江时节,伐木的把头会在城北的龙王庙和河神庙进行祭祀,祈祷嫩江水流畅通,把冬季里在嫩江流域上游深山中砍伐的大木扎成木排平安地送到墨尔根城和省城齐齐哈尔,遇有旱情,村民也会汇聚一起,跪香祈祷,在龙王牌位前的方鼎内放满清水,并插上柳枝,以柳枝蘸水洒向四处,以求得天降甘霖;在众多庙宇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当属城东北的关帝庙,它建于雍正十一年,有各种殿房四十余间,有正殿、卷棚各三间,执式殿三间,角门各一间,钟鼓楼各一座,山门、马殿三间,角门各一间,戏楼一座,东西栅门各三间,东西禅房各五间。在关帝庙后院还有菩萨殿三间,娘娘殿三间,三官殿三间。关帝庙依城临江,所处风景优美,经过多年的修缮、经营,建筑精湛,富丽堂皇。《黑龙江志稿》称关公在黑龙江一带“以忠义之气深入人心,故民间多立庙私祀。岁时伏腊,祈福禳灾,奔走道路相属”。
每年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庙会是墨尔根最热闹的节日,墨尔根副都统衙门组织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烧香行跪拜礼,并在戏楼唱起地方戏,几百里内村屯、驿站、官庄、水师和山林中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族同胞以及省城齐齐哈尔、俄罗斯的商贩都会齐聚这里,用兽皮、山珍、粮食换取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初春时节,人们脱下了厚厚的冬装,观赏大戏,畅饮美酒,欢庆相聚,尽情享受这一年最快乐的时光。但时间不久,他们还要在钟鼓楼的暮鼓晨钟声中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重复着与往年一样的劳作和生活。
嫩江渡口
那些年我在嫩江时,常常在江边往水师营的方向散步,因为这一区域就是史料记载关帝庙所在地,我总有某种假设,假设当年的关帝庙能够完整地得以保护下来,如今仍是香火鼎盛,如今的嫩江县文化风韵会更浓,历史积淀会更厚重。庙宇中缕缕香火与江畔的高层建筑相映成趣,遥相呼应,那应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真实写照。然而,历史毕竟远去,只有阵阵江风和脉脉江水一如当年。
民朴务农精骑射
在清代,朝廷一直把包括墨尔根城在内的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为了保证以骑射为本的八旗不受中原文化影响,削弱其战斗力,采取了封禁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影响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但也使这里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了下来。《墨尔根志》记载,墨尔根城始设于康熙二十五年,有八旗兵、水师营、官庄、驿站等,受朝廷培养教化,这里遗俗醇厚,人性朴实。他们结茅为舍,栅木为墙,旗、营、屯、站各安生业,旗户子弟习书文、演骑射,村乡庄户务农敦本。户户相安,没有靡侈习气。畜养的马牛,到夏天夜晚放牧在郊野,第二天早晨使用时再驱回,这里夜不闭户,无盗贼之患;路不拾遗,更无掳抢之虞。二百年来安居乐业,风俗嘉尚。到了清代的中后期,由于外来的浮民繁集,风俗和以前比有所改变。市井繁华,城门和各户门户夜晚开始关闭,但按当时的发展趋势,墨尔根城必定会成为人口聚集、农业发展、商业繁华之地。
农耕和骑射被墨尔根居民所崇尚。《大清一统志》称:“黑龙江性质朴果决,好耕植之余勤于骑射戈猎,兼习礼让,务农敦本。”《黑龙江志稿》说得更为详细一些:“齐齐哈尔性质朴,好射猎兼习礼让,务农敦本而不逐末。墨尔根民性劲质,务农之余熟娴骑射。黑龙江风气醇古,人朴厚好骑射。呼伦贝尔人劲勇,性质直,耕艺日勤渐成沃土,此全省风俗之大较也。以今日观之,满洲直而勇,汉军精而文,索伦、达呼尔等浑然噩然,有鹄饮鹑居之意,至于务稼穑、习田猎,临阵遇敌奋不顾身,无问何部族,皆出性成,是惟在良有司栽培诱掖,使之勤不为贪,刚不为乱,范围于礼义廉耻之中,以保全其果敢雄强之气,敢则有补于干城藩卫者大矣。”
白脸山上敖拉氏将军碑
这里的居民精于骑射,作战勇敢,“勤不为贪,刚不为乱,范围于礼义廉耻之中”应是最中肯的评价。同时,墨尔根城对外来的客人也十分真诚,接人待客热忱,东北地区的行人出门都不需要多带粮食,马匹可以不带草料,当地的居民必定炖鸡煮饭接待,以草料饲养马匹。在墨尔根城,吃饭时家中的父兄会陪同宾客,子弟则侍立两旁恭敬的敬酒,菜肴有时不过只是猪肉和鸡蛋,但以两盘双上为高礼节。饮酒时则子弟执壶侍立两侧,酒不喝尽不去。如今,嫩江县仍是以市民善饮、待客热情见长,可以说古风犹存。
嫩水悠悠,兴安脉脉。墨尔根城经历了清代的辉煌与没落,经历了民国的振兴与纷乱,也经历了日伪的统辖与奴役,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失误和建设,墨尔根城在多次浩劫后,已没有只砖片瓦留有后人凭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成了史书上残存的记录。唯一能够寄托我们思古之幽情的就是这株江畔古榆,我们漫步江畔,面对古榆,总会有时空交错之感,阵阵清风拂过枝头,像一个历史老人在诉说往事,诉说着这座城的英勇和苦难的历程。我们追昔抚今,总会为故乡拥有的历史而自豪,也会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嫩江人们更注重这座古城的历史,注重这座古城民族文化的历史,更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历史的。在古榆不远的前方,一座新的墨尔根古驿站驿道博物馆已经拔地而起,他将和古榆一道保护墨尔根古城的血脉,留住这个城市生存的根。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年的古城驿路行,曾在东北网发表,转眼近五年光阴,时光太匆匆啊。
南柯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ls/1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