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押题的北京卷的微作文何以让人津津乐道

年6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语文科目考试结束没多久,各大媒体就公布了九套试卷的作文题目。

如同以往,今年高考的九道作文题目一公布,顷刻间就成为整个华夏最热门的话题。而其中尤以北京卷的微作文最为引人瞩目,堪称产生了火到天际的话题效应。

原因是在网上的各路名流高呼压中考题之时,今年北京卷的微作文以跟去年的微作文“一脉相承、高度相似、不用押题”轻易直上头条。更是增加了人们探寻他的兴趣。

一时间,在网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舆论鼓噪之下,笔者想起去年曾在专栏撰写文章《北京卷的微作文为何让人津津乐道?》,今天亦忍不住再作斯文。

相承

一如往年,各方名流无不以押中高考题为荣,但笔者更愿意讨教不须押题、跟去年高度相似的北京卷微作文。

去年的北京卷微作文十分新颖,是从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字左右的微作文。三道题目如下:

1、《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的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形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今年的北京卷微作文出题风格一脉相承,也是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三道题目如下: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字左右。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字。

3、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字。

如题面所示,都是三选一,都是名著,都要求符合原著情节和人物特征,简为:符合原著!尤其名著中重合度很高,高达五本,即《平凡的世界》、《红楼梦》、《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只要高三学子记得去年的考题,认真看了这五本书,今年绝对送分题,何用押题呢?

香菱

但是北京卷的出题人用心很深,即使看过原著,有时也会落入陷阱。去年笔者在文章选择的了《红楼梦》那道题稍加探究,今年还是想再选《红楼梦》稍加探究。

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笔者第一时间想到了香菱---如果是去年那道题,香菱的配花应是并蒂花,香菱曾抽到并蒂花签,题着“联春绕瑞”四字,诗云:“连理枝头花正开。”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最后一个收场的奇女子,十二金钗副册中居第一,判词曰:“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毋需深谈,从这两句判词中就可读出可悲可叹。

香菱的命运是何等“实堪伤”呢?

她一出生,就被一僧给下了命运的谶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丝丝。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判词刚下,元宵刚过,“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香菱刚出生名英莲,后来宝钗为其取名香菱)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刚刚四五岁,就被拐子拐走。原文第四回,那门子说到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拐子时说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被拐之后到被卖之前,有过七八年悲惨的生活,原著中写“他说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是他亲爹,因无钱还债故卖的。”

初次被卖,本是幸运的。因为想买她的冯渊“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她也曾感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不想碰上了一个无法无天的薛蟠,“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香菱做了薛蟠的妾之后,没有一天的幸运,原文说薛蟠对香菱的感情是“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更可怕的是遭到了薛蟠毒打,本书第八十回(知道曹公真迹只有八十回的可见重要性)题目是《美香菱屈受贪夫棒》,里面写道:“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找着香菱,不容分说便劈头劈面打起来,一口咬定是香菱所施。”《红楼梦》中,美人遭棍棒毒打,这是唯一一个。

前八十回里并没有写到香菱死亡,只说她从此就作下了病根,原文说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之后,香菱的命运因是高鹗续写,诸家多有争论,笔者不欲多言,但笔者认为结局应不是高鹗所写,只因“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一句判词,明白揭示了香菱在遇到夏金桂--两地(土)生孤木,合一桂字--之后香婚仙逝。这也说明香菱的结局比高鹗续写还要悲惨。

当然,这只得一悲字,不得一叹字,或者说题面所要求的人物形象没有立起来。

除了“平生遭际实堪伤”,我们跟得说“根并荷花一茎香”。原著中,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这样清香的香菱人品更加高洁,从她跟黛玉学诗所作的佳句可以品出来,比如“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又比如“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综上,我们看香菱短暂的一生,从被拐卖开始,到被争夺,被占有,被抛弃,被殴打,被折辱,一直到最后死亡,她的一生充满悲剧和坎坷,但她一直天真烂漫,保持善良的天性,被称为“呆香菱”。

但她一学诗,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来,令人心折,真是可悲又可叹。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在文章最后,笔者有一言赠各位考生,想必这也是出题人的心意:“香菱一生可悲可叹,但她一身傲骨,绽放迷人清香,令人心折。但不是苦难才能出芳香,我们有比香菱想都不敢想的由我生活,希望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nhezx.com/ghshj/147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